期刊导读

师范生教育与中文系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外国文学课程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的基础核心课程, 外国文学作品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和人文精神,对构建师范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中文系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教育及相关工作,其中很大一部分会进入各个中小学, 他们的专业与基础语文教育密切相关, 是中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 师范生的师范素养高低是衡量大学中文师范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 决定了高校师范教育与中小学基础语文教育能否成功对接。 因此,在师范生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对师范生“师范素养”的培育,既是落实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 又是衡量其培养质量的重要指征。

可是,无论是从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还是师范毕业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教学实践来看, 目前师范生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均存在一些弊端。 比如教学目标不明晰,教学内容与中小学教育脱节,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等,既无法适应中小学基础语文教学实践的要求, 又无法满足师范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

要实现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与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对接,要求对师范生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进行系统性改革,变通课程的功能性,调整课程教学定位,并积极探索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对接的途径,才能帮助师范生顺利实现从学生向专业教师的转变。

一、调整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完善师范生的知识储备。

当前师范生外国文学课程与其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一样,采取的是“大文学史”教育的固有模式:教学内容一般按照历史背景——文学思潮——代表作家作品点评这样的线索安排, 选讲作家作品的依据是该作家作品的主题与艺术风格是否代表了该文学思潮。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外国文学作品, 但是这些作品跟中文系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 意味着目前中文系以史为线的教学思路不能完全适应师范人才培养需要。

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中文师范培养的不是作家,不是文学评论家,而是中小学一线语文教师。 有必要重新调整教学目标,将中文师范教育与中小学基础语文教育紧密衔接,重组教学内容,将中小学语文的外国文学内容纳入师范本科的教授范畴,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重视东方作家作品。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占据很大比例,其中有很多东方文学作品。 但是目前中文系师范生的外国文学课程由于课时有限,内容基本以讲授欧美文学为主,亚非文学处于边缘位置。 即使涉及东方文学,也不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家作品。 以日本文学为例,高校外国文学会重点讲授大江健三郎和川端康成, 因为这两位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了日本文学的成就。 又或者紫式部、太宰治等代表了日本文化特点的作家。 此外,还会选讲村上春树、东野圭吾等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作家。 但是这些代表了日本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家却不一定适合中小学语文教育。 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有动物作家惊鸠十和童话大王新美南吉等的作品。 此外,还有黑柳彻子、安房直子等在文学史上没有引起重视,但是受到广大小读者喜爱的作家。

师范生在学习外国文学课程时没有接触到这些作家,对日后语文教学必然是有影响的,因为不了解,只能泛泛而谈,无法对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的探析。 因此,师范生的外国文学教学内容应该加入这样一些东方作家, 让学生感受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调整选讲作家作品重心,侧重原著解读。

目前选讲的欧美作家作品,主要依据外国文学史及文学思潮的发展规律。 例如十八世纪启蒙文学,偏重法国四大启蒙思想家的启蒙思想及代表作品。 对于其他国家的作家,比如英国启蒙作家笛福和斯威夫特, 外国文学课程中涉及两位作家的章节是十八世纪启蒙文学概述。 侧重的是文体的创新(日记体、游记体)及主题的时代性(比如作品与启蒙文学的关系)。 但是,斯威夫特的作品入选小学生必读书目,而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则直接选入小学课本。 有必要调整选讲作家作品的重心, 在给师范生讲授启蒙文学章节的时候,应该将笛福、斯威夫特作为专节作家,以专题形式引导学生对两位作家及作品进行详细评析。

上一篇:电影解说类短视频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外国文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