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

日本文学的暧昧浅谈日本一词

学术2007·4摘要:自上个世纪末,日本近代文学研究界对在那之前所长期使用的许多“自明”的概念提出了质疑,“日本”、“近代”、“文学”等词汇赫然在列;“日本文学”和“国文学”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时间上似乎是日89┏━━━━━━━━━━━━━━━┓┃黉il蒸i每薅_羹穗囊曲l睡l峨鬻┃┃——浅谈“日本"一词┃┣━━━━━━━━━━━━━━━┫┃关冰冰┃┗━━━━━━━━━━━━━━━┛本这一国家文学的两个不同的指称,但事实上,“日本文学”这一名称比“国文学”更具暖昧性,而此种暧味性是近代国民国家进行文化统和的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关键词:日本文学国文学国民国家典范化小森阳一描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现阶段,学问精度最高的关于“日本近代文学”的事典应是讲谈社出版、日本近代文学馆编《日本近代文学大事典》。然而,在此《日本近代文学大事典》的项目中缺少“日本近代文学”的索引标题①。从逻辑推理上讲,一部大事典忘却对“日本近代文学”加以解释,实在难以想象。笔者特意研究了这个问题,以发现若干相关词汇的内涵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同时亦具有暧昧性。1980年,柄谷行人《日本近代文学的起源》一书出版,产生了重大国际影响。作者在后记中写道:必须把日本·近代·文学,在此之上特别是把起源这些话语加上括号⑦。该书出版后,日本近代文学研究界呈现了一个与先前截然不同的形势和状态,即“近代国民国家”的视角被采用到文学研究中来,并以此为基础对先前的一些概念进行了解读和还原。本文所要进行的工作,便是对“日本文学”当中的“日本”这个词汇进行辨析。其实,“日本”这一词汇,在该书出版前,曾被研究者们随意使用。当时,研究者们并没有对“日本”这一词汇所具有的多重性或日暖昧性进行思考,,京TCDH以使用了。“日本”~词至少有两科哼旨向。一是指叫做“日本”的这个国家。二是指叫做“日本”的那片地域。而国家和地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即是说:“日本文学”中的“日本”,如指国家,那么其前提就是,其文学必须是在“日本”这一国家建立之后产生。如果“日本”一词指地域,那么只要是在那一地域上所产生的文学都可以算在“日本”的文学当中。一、“日本文学”与“国文学”除了“日本文学”这一称谓以外,日本的学术界还对其文学使用另外一个称谓,那就是“国文学”。“国文学”与“日本文学”完全不同。既称“国”文学,就不具暧昧性。在“国文学”所研究的范畴之内,一切文学都应该指“日本”这一国家的文学。在日本的许多文学研究者的头脑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它们所研究的时段和内容大体上是一致的。久曾神升在《国文学的教养》一书中,对“国文学”和“日本文学”做过阐述:国文学是文学的一种,是使用语言的一个种类——国语而进行表现的。即是说,只有用国语而进行写作的文学才能称之为国文学。在这里,乃是不问作者、场所、素材、精神和形体的。国文学和①旧】小森阳一:《(咖与善)o日本文学》第9页,日本放送出版协会2002年版。②[日】柄谷行人:《日本近代文学。起源》第243页,精谈社1988年版。击知学书2007·4日本文学,作为同义语而使用的场合较多,但是,严格来讲,二者是有区别的。国文学是国内文学,即我国文学的意思,是相对于外国文学的称呼。因此,由于指称者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至于日本文学,那是相对于英国文学、德国文学、法国文学等等的称呼,它并不因为指称者的不同而发生改变①。久曾神升在其阐述中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国语”。从理论上讲,国文学是由国语写成,这一定义毋庸质疑。但是“日本”这一国家的“国语”是何时产生的呢?对于这一问题,他并未加以说明。当然,或许在其头脑中这是一个无需加以说明的问题。但不管怎样,从他言论中我们可以发现,至少在他的头脑中,日本的“国文学”和“日本文学”,在内容和时段上是一致的。之所以出现两个称谓j乃是由于指称者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所致。但是,在其《国文学的教养》一书中,他所罗列的国文学,见不到与汉学有关者⑦。他所举出的作品,离我们最近的是《八犬传》和一些净琉璃和歌舞伎的脚本。《国文学的教养》第一版发行于1968年。这个时间说明,至少是从1868年明治时代以来近百年的文学作品末被纳入“国文学”的范畴。那么,我们不禁要问,1868一1968年的文学作品应叫做什么呢?从“日本文学”的角度来看,此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应当被纳入其中。倘如此,那么“日本文学”和“国文学”,在研究内容和时间段上,是否存在着某些区别呢?2000年藤井真和《国文学的诞生》一书出版,此书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上面的疑问。藤井首先写道:在国语学、国文学的研究领域中,应当把阐明国民国家的语言和文学之内情这一想法,用学问的形式加以完成③。这一定义与久曾神升的定义相比,至少有一点区别,首先,藤井并没有说国文学是由“国语”写成的文学。其实,通过藤井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国文学”的“国”,其实指的是“国民国家”。既是“国民国家”,那么其语言当然称之为“国语”了。另外,藤井还写道:在明治政府文化统治下的各种进程中,与国史学~起,国文学成立了。当然,国文学本来是对从上古到近世的作品群的称谓,虽然也叫日本文学或和文学,但是从明治20年代开始“国”文学这一称谓占了上风④。由此可知,国文学实质上不包括明治时代以及明治时代以后的文学。那么,为何不包括明治及明治以后的文学呢?藤井指出,近代的学问变得精密并出自专家之手,而学问是世界性的而不是国民性的。也就是说没有比古代更容易明白国民的性质了@。由此可知,国文学为了保持所谓真正的国民性质而排斥汉学和明治以后的文学,乃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通过上面的叙述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国文学中的“国”字指国民国家,而“国文学”指国民国家中用“国语”写成的文学作品。二、明治以后所产生的文学作品不能称之为“国文学”。原因在于,明治以后的文学作品未能很好地反映“日本”的国民性。三、虽然“国文学”和“日本文学”并无实质性的不同,但是国文学事实上有排斥汉学的倾向,而且还不包括明治及以后的文学。但是,至少从文学发生的时间上看,“国文学”和“日本文学”其实是一致的。笔者发现,第一个结论是根本,它是“国文学”最基本的定义。如果这一定正确,那么第二和第三个结论就需要进一步论证。首先看第二个结论,即便明治以后的文学作品未能很好地反映“日本”的国民性,但明治以后所产生的文学作品是否用“国语”写成昵?再看第三个结论,如果说从文学发生的角度看“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一致的话,那么便①②旧】久曾神升:《国文学。教善》第7—8、8页,凰媒社1977年版。③④⑤【日】藤井寅和:《国文学。诞生》第9、14、15页,三元社2000年版。-_--t●-●-I---Il-lll●l-_l91人们称为“日本”的地域上一直存在着一个叫“日本”的国家,而且但是,笔者要问:在那片被人们称之为“日本”的地域上,真的一直存在着一个叫做“日本”的国民国家吗?二、国号“日本”及“日本”之国民国家旺文社版《学艺百科事典》对“日本”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在概观中,《学艺百科事典》对“日本”做出了如下定义:日本是以天皇为象征的国民主权国家①。在概观之后,有对国号的说明:“日本”这一国号,意谓“日出之国”,或“太阳源头之国”;国号的最初使用是大化改新之时,在日本给朝鲜半岛诸国的诏书中出现了“日本天皇”一词:而国号的确定是在7世纪以天皇为中心成立了统一的集权国家以后。在奈良时代《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得到编撰。为了扩大神话历史知识,虽然出现了把“日本”这一古典称呼作为国号的倾向,但在正式场合却都一直沿用“日本”这一称呼。由此可知,在7世纪成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统一集团国家之后,日本这一国号被确定并~直沿用至今,而这一国家为国民主权国家。倘如此,那么日本这一国家的文学应该是由7世纪开始的。但是,上村邦彦《支持“近代”的思想》一书写道:“日本”这一固有名词最初的出现于七0一年的大宝律令,对中国最初使用这一国号也是同年的遣唐使。这是从当时的政权天武·持统朝对太阳神=天照大神的崇拜而得来的自称。在国际上被理解为“倭国的王朝名”。但是,在平安时代,它已经被理解为,这是从相当于中国的东方这一角度出发而从中国来的称呼。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这样使用,仅仅在对中国的外交中才使用。因此,近代的“日本”,仅仅是十八世纪末以后,在对外危机出现之际,才被人们想起,或日,再发现的。“古代王朝名被原样不动地一点一点地过渡为近代的国家名”⑦。从上村的考察中,我们可以明白,近代日本的“日本”一词是在“近代”中被再发现的。“日本”这一近代日本列岛的“国号”,在古代是日本列岛对中国使用的作为“倭国王朝名”的称呼。简言之,“日本”这个国家并不是从古代一直持续到今天的。笔者认为,对上述的两种记述,颇有辨析之必要。回顾日本的历史,便可得出结论。自从日本于7世纪成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统一集团国家后,天皇的确是一直存在。但是,从镰仓时代到江户时代,可谓幕府的天下,天皇根本就没有实权,而且影响力也不大。天皇的权威在江户末期的尊皇攘夷运动中才重新抬头,并最终在明治政府建立之后而被确立。在幕府时代,武士们效忠自己的领主,领主们效忠幕府的将军,而并不是效忠天皇。因此,《学艺百科事典》所云“在7世纪成立了以天皇为中一tl,的统一集团国家之后,日本这一国号便被确定并一直沿用至今”,虽然十分有利于证明日本国家的正统性与持续性,但却不是历史的真实。那么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上村写道:生活在日本的人们,分别居住在各个国中,他们虽然拥有对地域、阶级或身分的多重归属意识,但是在各个国家或村落,还存在着不同的阶级和身分,且讲着不同的语言。即是说,在具有一贯体系性的某个共同体中,拥有被共通了解可能性之民族语,或日国民语,在那里并没有出现③。而且,如果考虑日本大多数住民的生活与文化,“对于位于九州西海岸的天草和岛原的人们来讲,朝鲜半岛南海上的济州岛的人们的‘他者性’和东北地方的人们的‘他者性’应该是等值的”④。上村的上述①旧】旺文社:《学芸百科事典14》第l1页,旺文社1975年版。②③④[日】上村邦彦:《(近代)它支元为思想》第203—204、204、204页,于力=-y弋出版2001年版。92击知学方2007·4描述,无疑正确,考察明治以前的日本列岛上的语言状况,的确可以发现它所具有的多重性。这种多重性不仅体现在生活语和政治语的二重化上,也体现在生活语中的汉语和和语的二重化上,还体现在有能力习得文字的知识阶层或日统治阶层的语言和没有能力习得文字的阶层的语言的二重化上,而且,即便是作为没有文字的语言,根据地域的不同也具有其特色。那么,笔者还要追问:具有以上特点的国家,能否被称为国民国家呢?木烟洋一在《问国民国家》一书中对国民国家定义日:所谓国民国家,就是由国境分割开来的一定的领土所构成的国家,在其中居住的人们共有国民一体性①。之后,他又提出了国民国家的三个重要特征。第一,从原理上看,国民国家由国民主权和国家主权构成其特征。第二,国民国家须具备为国家统和的各种各样的装置。第三,国民国家与其他国民国家相关联而存在,它不可能单独存在。也就是说,国民国家是置于世界性的国民国家系统当中的,虽然它们各自主张本国的独特性,但也具有相互模仿的倾向②。由此可知,一个国民国家的所有国民都应该归属于具有一贯体系性的同一个共同体,而这一共同体的单位是国家,当然这一归属意识是在以国家为单位的各种统和下来完成的。说到统和,西川长夫在《幕末·明治期的国民国家的形成与文化受容》中列表说明了国民统和的前提和诸要素:经济统和、国家统和、国民统和、文化统和。在文化统和中的各种各样的国民性的象征中列举了信条、誓约、国旗、国歌、年历、国语、文学、艺术、建筑、修史、地志编撰@。既然国民国家具有上述特征,那么上村的记述,就完全否定了明治之前存在于日本列岛上的那个国家是国民国家这一论断了。因为在日本列岛上生活的居民并不属于同一个共同体,而且,作为国文学存在的根基之“国语”也并不存在。日本之国民国家在明治以后产生,日本的“国语”亦然。自上世纪末以来,Et本学者对明治以后“国语”的产生做了非常详尽的考证,并达成了共识。既然“国语”产生在明治以后,那么日本的“国文学”就应该指明以后的文学了,而不是久曾神升、藤井真和所说的明治以前的文学。那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直与“国文学”相近的“日本文学”将会怎样昵?倘如“日本文学”中的“日本”纯指地域,那么在“日本文学”的生成及其所指内容之间,将不会出现偏差。但是,如果指国家的话,将会怎样呢?首先,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知道,即便指国家,也不可能指国民国家。这是因为,如果指国民国家的话,那么“日本文学”将会与“国文学”一样,在名称和内容之间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如果仅指国家,又将会怎样呢?斯特拉耶·约瑟夫(StrayerJosep)在《近代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把国家分为了两大部分。一部分叫“非近代国家”,另一部分叫“近代国家”。对于非近代国家,他有所论述,颇具参考价值。由其论述可知,“日本文学”中的“日本”,即便仅指国家,它的内容依然还是要从明治时代以后算起的。显然,文学归属到国家的层面,只有在近代的国民国家中,才可以实现。这是因为,只有近代国民国家的统治者,才需要以国家为单位进行统和。4'Ii,,1'i'3要在国家的范围内,建立一个所有住民都能够有归属感的共同体。而在统和的过程中,文学和国语一样,在文化统和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①②旧】木烟洋一:《国民国家窑同々》第5、25—26页,青木害店1994年版。③旧】西Ji【畏夫等编:《幕末·明治期。国民国家形成岂文化变容》第11页,新曜社1995年版。

上一篇:冈崎义惠的日本文艺学思想溯源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外国文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